首页 > 新闻详情
被广告侵占的智慧城市
来源:本站 | 作者:管理员 | 时间:2018/12/12 15:38:54
分享到:

如果想建设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建设一系列联网的基础设施,这可能是一个代价高昂、时间漫长同时可能涉及政治因素的过程。第三方可以通过在建设的设施上投放广告来抵消建设成本。

如果条件合适,第三方也可以帮助城市免费建设智能基础设施,但这些设施的所有权到底应该归谁,这是一个问题。

深入研究广告资助的智能城市项目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从而更好地了解什么类型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广告资助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给城市带来的好处,以及探究城市的隐性成本。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笔账:广告费冲抵建设费

当我们提到“智能城市”时,我们往往把重点放那些未来美好的的愿景上,城市变得干净、高效,环境宜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城市能够满足居民的多种需要。但当你在换乘车站遭遇天气突变时,你会发现,那个美好的未来距离我们还很远。

正如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今年初夏发布的一份深度报告中提到的那样,如果想让城市拥有那种根据不同情况,实时提供服务的能力,首先需要搭建支持这些能力的基础平台。这需要建立传感器网络,同时将各个设备和基础设施联网,来获取城市大数据。

然而,收集数据和进行通讯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在处理政治和政府事务上也需要消耗极大的精力。

许多城市现在也面临着危机。预算是有限的,政府需要将钱投入到重点项目中去,比如公路、医疗或者是似乎并无多大意义的体育场,而这些基本都是非盈利项目。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高科技化,一个有意思的融资方案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由第三方免费建设,城市不需要花钱,而是通过在新基础设施上投放广告来抵消。

使用广告收入抵消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案,可能会让城市面目全非,大企业们在街道上“攻城略地”,到处都飘扬着公司广告的“大旗”。不过还好,根据我们与广告资助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发商的讨论结果,很明显,似乎这种模式只适用于某些基础设施,而不是全部,比如,总不能在消防栓上打广告吧。

虽然影响一个项目可行性的因素有很多,但智能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似乎有两个必要条件。

首先,这些基础设施必须是居民们会使用的,并且使用频率还得高。你也不能期待随意安上个屏幕就会有人去多看几眼吧,这如果是这样,还有哪个企业愿意在这里打广告呢?这些广告必须得有效才行。

第二,投资必须优化成本,这意味着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有限的。有意向的资方必须能够确定他们的广告收入能够冲抵这些项目的成本,并且还得有利可图。例如,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去花巨资建造一座桥,然后在上面打广告赚钱。

什么时候广告资助建设模式能够实施呢?

上图为纽约市的一个LinkNYC信息亭,人们可以在这里上网。这样的信息亭已经有超过7500个,信息亭提供免费Wi-Fi,人们可以通过触摸屏上网,在这里给电话充电和免费拨打电话。这个系统依靠侧边的广告来支持运营。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类型的智慧城市硬件设施,同时看看这种广告资助模式是否可行,我们就以LinkNYC项目中的智能信息亭为例,了解用户使用情况和建设成本。智能信息亭可以提供免费WiFi,为市民提供实时服务,这也是广告资助的智慧城市项目的先例之一。很多有开拓精神的公司,比如说Intersection(LinkNYC项目的开发者)、SmartLink、IKE、Soofa以及其他一些公司,他们一直在帮助城市建设信息亭网络,而当地政府只需要投入很小甚至不需要投入任何资金。

通过大数据进行估算,我们可以粗略地得出,多少的成本和多少的用户使用量带来的广告收入能够相抵,或者能够盈利。

为了弄懂开发商们的投资逻辑,我们先回顾一下他们在2014年与纽约市签订的条款。该协议规定了为期12年的特许经营权,在前8年中,将建设至少7500个智能信息亭,总投资预计将会超过2亿美元。还有一个条款是,开发商需要每年上缴至少1750万美元或总收入的50%。

我们先从成本开始算,7500个信息亭共计约2亿美元,每个信息亭的成本在2.5万-3万美元之间。但请注意,这只还只是建设成本,对于其他的费用,比如维护、运行费用以及融资成本,我们都还没有相关的数据。

再说说用户使用情况和广告收入。假设开发商在签署协议后,至少可以实现收支相抵。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假设共计7500个信息亭将以每年937-938个的稳定速度进行建设。当然,实际建设速度可能并非如此。如果想让该项目在12年的合同期内盈亏平衡,每年每个信息亭需要贡献6400美元的广告收入。

能够获得这样的收益多亏了信息亭的高使用度。目前,大约有1750个智能信息亭分散在纽约市各个区域。截至11月18日,LinkNYC已经拥有超过72万个周活跃用户,平均到每个信息亭上是410个。这些信息亭平均每周会有1800万次使用记录,平均到每个用户是每周20-25次,平均到每个信息亭是每周10200次。(季节性变化可能导致估计量过低)

人们使用这种信息亭的时间通常不会太短,平均两次使用之间的间隔是4分6秒。这样的使用频率应该是靠谱的,因为人们使用这样的信息亭的时,注意力都会比较集中,比如打电话、找路线、查询城市相关信息,或者是给手机充电。

当然,这个分析并不完美,但现在我们至少能够大略计算这种智能信息亭的成本,估计它的使用频率,估算广告收入,从而推动后续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得出哪些类型的基础设施具有类似的性质,以及还有那些设施可以使用这种模式。

例如,公共汽车站的成本约为1至1.5万美元,与智能信息亭相近。根据MTA(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的数据,纽约市公共汽车系统平均每周运送超过1120万人次,平均到每个车站,那就是700人次。乘客在车站等待的时间通常是5到10分钟,更不用说已经有很多公共汽车站广告投放经验了。共享单车站点和电动汽车充电站这类项目似乎也是类似的成本,用户的使用频率也很高。

这些类型的基础设施的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模式,使得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接受广告。比如一个电动汽车充电站,用户操作充电,并进行等待的过程(或许要半个小时)中,他们总得找点东西看看来打发时间。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这种模式来建设充电站,比如Volta公司,他们就是利用广告收入来为人们提供免费充电服务。

广告资助模式的好处与城市的利弊权衡

当对于城市本身和第三方开发商都有利时,这个模式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好处非常明显,城市不需要花一分钱,人们就可以免费上网和获取有关当地情况的实时信息。这些智能基础设施建成以后,还有可能有别的作用,例如利用获得的数据来改善城市规划和交通拥堵。

不得不说,广告通常是不受待见的,但这种模式只会用在某些智慧城市项目中,广告占领整个城市的情况并不会发生。LinkNYC上的项目,还可以因地制宜地推送广告。比如,LinkNYC之前给地铁乘客实时推送了啤酒广告,这些乘客面临着长时间的延误,很可能想喝一杯。

然而,什么东西也不会十全十美,这种模式下也存在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第三方开发的、由广告资助的基础设施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其他影响,同时也会带来隐性成本,这些隐性成本一直饱受批评和争议。

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自广告时,人们会担心各每个社区是否能够获得公平的服务。许多人担心,低收入或人流量较少的社区只能贡献相对较少的广告费,因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不足。

到目前为止,更大的争论焦点是数据的使用条款。这里就不再详细阐述这个话题了,因为授权声明复杂且冗长。

但依旧还有很多悬疑未决的问题存在,例如:如果是第三方来投资、管理和运营智慧城市项目,那么居民的生活数据应该由谁来掌控呢?当数据收集系统都已经嵌入生活环境中时,人们还能怎么同意或者不同意开放相关数据呢?这些数据将如何使用呢?数据收集的详细度如何?我们如何确保居民的信息安全呢?特别是智能城市项目的一些主要开发商在数据保护方面都做得不尽如人意,何谈用户的信息安全呢?

数据处理的问题还没有尘埃落定,许多开发商正在尽最大努力与城市以及用户合作,期待能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LinkNYC收集数据是受限的,除电子邮件地址外,LinkNYC不会询问或者收集个人信息,同时未经许可,也不销售或共享用户的个人数据。该项目收集的大量数据会在网上公开,同时项目运营方每年也会发布详细、透明的报告。在新城市中建设相似智能信息亭的同时,Intersection公司也愿意通过减缓建设速度和发布试点项目的方式,让地方政府更加容易接受。

但随着城市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提升,第三方拥有智能基础设施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通过广告收入或其他方式让第三方负责某些设施的建设,城市的预算可以集中在其他重要的公共服务上,从而建立高效率、高适应性、以及创新性的基础设施,更好地解决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如果这意味着放弃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的全面控制,那么城市和居民就都必须考虑这些好处是否值得,需要权衡利弊得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也是有代价的。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101686号 网站建设:深圳德讯